2024-02-28 17:40:25|已浏览:69次
#学问分享官# 其实很早之前就想分享关于中国留学生的一些想法,刚好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如何做一名优秀而得体的留学生?”,提问的朋友附带了一篇德国时报周刊(Zeit Online)的文章《Studium im Grobritannien: Die unbeliebten Chinesen》(在英国不受欢迎的中国留学生),问大家如何去做名优秀得体的留学生?
这篇文章各种黑中国留学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中国留学生“人多”、“能力差”、“难以相处”等偏见,充满了国际留学生们对中国留学生的抱怨:“中国人英语很差、他们只出现在厨房里、不懂得和人交流、大学里的导师都觉得和中国学生相处很痛苦......”
还列出:在英国硕士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占了23%,而英国本国人只有26%("There are now almost as many Chinese students on postgraduate courses at English universities as British students".);而非欧盟成员国(比如中国)每年比欧盟成员国国家的学生多付3倍的学费,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是英国大学的最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其实,德国很多主流媒体一向非常犀利,尤其是《明镜周刊》(Der Spiegel)中关于中国的文章非常刻板+片面化。大家感兴趣不妨去看看,所以关于是不是中国留学生真的“不受欢迎”,这个问题是不能片面化去看的。
客观来说,在非英语母语的国家中,中国留学生的总体水平还是不差的。只是中国留学生的总数较大,由于语言劣势、性格原因和文化差异等,或多或少会给留学国家的人留下“不善交流”的印象。
恰好我本科在德国,硕士去的英国,在这两个国家的多年学习生活经历也告诉我:留学最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不是中国人,这些在你的留学故事里真的都不是重点。
1. 你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决定出国的那一刻到最后毕业,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这个答案中途会有改变,比如最开始你只是想去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单纯想顺利毕业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因为想真正深入学习研究某个学科等等,这些都是你的目的。
后来由于个人经历你会想要留在国外工作,继续学习或者申请硕士、博士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目标是获取既得利益的基础。
这样说可能有点功利性。
因为很多人真的就不缺钱也不缺时间,就是想镀层金然后好好玩耍走遍欧洲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一开始去留学其实只是因为想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制,很单纯地觉得“国外的月亮就是圆”。
在德国结束本科课程去英国,一方面“多快好省一年拿到硕士”,二是因为想去重新完善自己的英语能力。
最后我发现,清晰的目标能在留学生活中不断鞭策自己进步,相比那些“糊里糊涂就出国”、“随便就选了个学校”同学来说,我实现目标的速度会更快,实现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这个目标去学习和接触新领域的知识。
所以,大家在出国之前,好好静下来规划一下这一年的目标再出发吧。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没有目标只是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看看”不就是你的目标吗?关键是你是怎样去看这个大的世界的呢?
2.语言是你的唯一沟通障碍吗?
因为觉得自己“英文太烂”不敢主动与外国人交流的同学不占少数,中国留学生爱面子,怕说错就说得少,结果说得越少就越没有机会知道正确的是什么。
一个普遍的错误观点:英语要说得非常好老外才愿意跟我做朋友。
那些因此开不了口甚至难以直视老外的同学来说,真是totally wrong。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好比哪怕一个老外说着音准差得感人还并不流利的中文时,我们也会夸TA:你中文不错哦。
绝大部分外国人是非常能理解你“英文不好”的,不会因为你说到一半突然拿出词典查单词就不会跟你玩耍,反而会觉得你真的有用心在跟他们交流。
当然,我也有遇到过真的就“因为你英语不好不跟你玩耍”的情况。
刚到英国念研究生时,我的口语非常一般,而且说着说着德语词儿就出来了。和我一起做小组presentation的一个法国姑娘,非常arrogant,由于我表达不清楚语言能力也不够,在我们做outline的时候,她明显一副“你真是太傻X我不愿意跟你交流”的表情,以至于最后分配任务的时候都差点脱口而“你歇着吧你那个部分我帮你做吧别连累我们”。
这件事当时对我打击特别大,当天晚上我就把整个presentation的背景知识、所有outline具体内容梳理清晰,一个人苦练了好几天,最后靠着流利清晰的表达帅她一脸。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语言只是一个你用来表达的工具,学会用这个工具只是基础,和听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重点。
语言不是你成为一个“优秀留学生”的唯一障碍,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你应该更注重自己呈现出的一个状态。比如:
1.英国人是非常讲究礼貌的,把你所有“Can you....”的句子换成“Would you please....”,多说“please”、“sorry”、“thanks(cheers)”等,不要干嘛都说“I want....”
试试多把“I think.....”换成“Would be possible if.......”
2.开门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多等个几秒钟帮TA扶一下门,然后对方也会跟你说个“thanks”,而且你前面的那个人也会为你这样做。
3.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讲话,在德国如果你遭遇一堆人在吵闹,是可以报警的,比如你觉得邻居的party过了12点太吵。如果你真是在应该保持安静的地方吵翻天了,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外都会觉得你非常childish。
3.什么是融入当地环境?
刚出国的时候,我努力地去“迎合”国外的大环境,所有social活动全部安排得满满的,非常故意地不和中国同学待在一块儿。
而且,随着参加party时间的增多,各种社团活动的丰富,我的“国外朋友”也多了起来,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有了优越感的结果就是宁愿去乱糟糟的party也不愿意和中国同学一起过节包饺子吃火锅。
时间久了之后,虽然口语能力飙升,但其实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非常少的。
我收获的仅仅是“一个语言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一起玩耍,却很少实现真正朋友之间的分享。
其实很多欧美国家的人都是“外热内冷”型的,该开心玩耍愉快party的时候毫不含糊,但如果想和他们成为真正走心的朋友,需要太久的时间。
所以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眼里,我首先是一个朋友,来自哪里是不是留学生不重要。
除了减少无意义的社交,我开始更加注重文化和学习上的交流,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其他国家的同学一起探讨学术和文化的话题。
其实作为学渣,我成绩真心一般,一开始是非常不自信跟人家去聊那些“西方主流媒体发展”、“社交媒体对英国传统媒体的冲击”、“英国的下午茶文化”要背景知识还要个人阅历的内容,何况人家还是可以用母语脱口而出。
其实早在 一般人要考几次才能过雅思?一文的最后,就给大家鸡汤了一下:
如果想融入国外的大环境,需要的不仅是语言能力,还要有乐于沟通和明朗的性格,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理解。
可能也是因为性格使然,花了漫长的时间去开头,终于也可以让我的“国外同学”乐意主动和我交流一些“不那么肤浅”的东西了。我也不用那么刻意地去迎合那种为了社交的社交,也开始有了几个真正的当地朋友。这些朋友在我后来的学习甚至工作中,对我的帮助都是无法估量的,直到我毕业回国,我们都还有邮件和Facebook的往来,这种毫无利益无国界限制的友情已经持续了快5年。
其实判断你和一个人的关系是不是真的走心,就是你们会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吗?会真心帮助对方吗?比如非常坦诚地说“我不开心,我觉得很受伤,因为.....”时,对方会给你中肯的建议,和TA是哪国人没有关系。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际留学生越来越多,100%的当地文化环境是几乎没有的,现状本来就是中国留学生占比非常大,本来就是海量不同国家的人在非故乡的地方学习生活工作。
那么这个所谓的“当地环境”是什么?
如果你并不爱社交也并不喜欢某些国家人的社交方式,并不用强迫自己去和他们待在一起,也不用觉得一天到晚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就Low。尊重是互相的,并不是说你在“人家”的国家里生活学习工作你就“低人一等”,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能够生活得开心自如,收获真心朋友两三,顺利毕业,难道本身不已经成就感满满了吗?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你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心里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