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17:35:45|已浏览:177次
全球疫情下,国际教育面临极大挑战,家长们也开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出国留学?要不要读国际学校?内忧外患之下,很多家长学生开始担忧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前景,担心国际教育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
这也确实关乎着中国上百万家庭与学生现在与未来的求学之路。是继续选择国际课程,走体制外的国外升学途径;还是转轨、重返体制内,走国内中、高考升学之路,众多家庭为此左右为难。
往前走,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往后退,孩子能否适应国内较为传统的教育环境,在更为严酷的竞争氛围中胜出?
能否有这样的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再是中外对立分离,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是体制内、要么是体制外,别无它途。
这也给了国际学校教育者们很多思考,其实国际教育不能仅是一条“单行道”,21世纪的好教育,本质上应是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国际化教育”,真正的“国际化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英美教育,在中国语境下,应是“中外融合”的教育。
这种“中外融合”的教育,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与原则。
第一原则与特征:母语优先
国际化教育并不能归之于“英语教育”,家长千万不能让孩子“母语错位”,这是近些年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最大误区——似乎英语好了,就是国际化教育了。
确实,国际化教育不能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国际化教育是要培养孩子的双语或多语的能力,但国际化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优先,作为在中国语境下真正国际化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第二个原则与特征:以国内课程为主干,设计国际化课程
简言之,就是要以国内课程大纲及知识内容为主体,再来引进、结合国外优质课程特色与精华。尤其是近期教材政策出台——中小学阶段禁用国外教材,国际学校更应该用这种方式来保持特色的教学效果。
在基础学科的整合梳理方面,能建构起以体制内课程内容为主的“中外融合”课程,但在拓展、选修、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面更多地引进借鉴国外课程,让国外课程的丰富性、多元化、可选择性与体制内基础学科的系统扎实相结合,将为孩子们的学业打下更宽厚的基础。
第三个原则与特征:课堂的重构与变化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的确要有课程的优化,但更要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制内课堂的僵化、学生的死记硬背、被动式、填鸭式的学习,可能比课程内容的变革,要来得更为迫切!
所以,课堂的重构与变化,也是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课堂中包容奇思妙想、探究试错,也允许挑战权威、独立思考,当然也鼓励小组合作、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共同建构。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真正有效的深度学习。
第四个原则与特征:关注综合素质发展
国际化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有坚实牢靠的本土身份认同,但同时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或优秀成员,他既可留在本土读书学习、工作生活、又可逾越语言文化、国界地域差别,在世界任何地方学习生活工作。
写在最后:
探索实践中的国际化教育,这也是我们中国教育人应尽的使命与义务。同时,家长也会考虑到底要不要出国、留学到底值得选择吗?然而,您在纠结要不要出国时,还有大批优秀的人从未停止脚步,他们在更努力地冲击世界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