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17:24:27|已浏览:197次
前段时间,有同学咨询关于美国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情况,恰巧的我们的学生LI同学就在那里就读过研,她有一篇留学分享讲的非常详细,尤其是关于课程设置的介绍。
美国的波士顿是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的城市,有很多著名高校,而我就读于这里的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
它可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艺术类院校,约在1975年提供纯艺术类的MFA的课程。这里纯艺术的教学模式是十分注重哲学上的思考和批判。作品要求实作的东西,但背后的思考是主轴。
学校的教授都是很成功的艺术家,并且是不参与行政的,所以解惑过程格外直接单纯。那么,这么古老的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上有哪些传统呢?
|绘画研究生的教育模式
我在这边的专业还是绘画,两年制四个学期,两届一共11位同学,其中国际学生有四位,一位印度同学,两位台湾同学和我。整个绘画专业的教授大多数毕业于80年代的耶鲁MFA。因此这边的教育模式和老耶鲁有着相似之处。
课程设置上分为必修:专业课,研讨会,当代艺术史,及选课。
以我为例,第一学期分为三门必修及一门选修。所以当时我的课程安排是周一下午当代艺术史,周三全天专业课,周四下午研讨会,周五为选修,我当时选修的是陶瓷。
而在第二学期必修为研讨会和专业课,而我选修的是策展和版画,第三学期必修只有专业课,我选修的另外三门则是当代艺术教育,二元论与人工智能和 Independent study。
Independent study是一门十分自由灵活的课程,你可以选择学校任意一位教授,和教授沟通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然后进行一学期的一对一课程。
|课程介绍
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两门课程,一是第一学期的当代艺术史,二是贯穿两年的专业课。
当时负责当代艺术史的教授是Adriankohn, 一学期过后我发现我学到的根本不是艺术史,因为课程内容根本?有任何美史的脉络,而我学到的则是为日后所有课程的铺垫以及受用终生的辩证思维方式。
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每次上课前我们将会收到一百页左右的阅读材料,材料涉猎很广,有绘画,视频,行为,摄影等等。有探讨艺术家的也有在聊一种艺术流派。不过每次的阅读材料都会和波士顿及周围正在展出的展览有关。
所以这个课程的安排是:看阅读材料,然后去看相关展览,最后结合论文和展览写一份总结。
总结分为三部分
a.文章主旨
b.文章论点
c.你的观点。
然后课上的那三个小时则是一场腥风血雨的讨论。
|教授风格
在这里,教授很少会表明自己的观点,即使是一场他不认可的展览或者艺术家,也不会把他自己的主观感受带到教学中来。他更像是一个推手,帮助每一个学生深挖自己的观点,即使和自己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
这对于当时接受了二十年‘‘说明式“中国教育的我是完全陌生的。我从来?想过原来艺术史可以是这样的,而且如此繁重的课业及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我,简直一夜回到高考前。
我们的专业课上的主要安排则是在周三。每个研究生会有一间独立的工作室,绘画专业的使用面积是最大的,供创作使用。
那个时候,导师会和你进行单独讨论,时间为45分钟,内容为近期作品。
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因此同专业同老师的同学作品面貌是?异,真正的百花齐放。
周三中午会有来访艺术家进行讲座,在讲座前后艺术家也会和每位研究生在自己工作室进行一次单独的讨论,这次讨论更接近于交流信息而不是上课。艺术家来了解年轻学生的创作方式,互相交流经验,更多的是一种平级的交互感。
|艺术与思辨
每学期教授会安排三个课题,例如"材料和你作品的关系'',‘‘颜色与光"等等。课题的制定则是由学生讨论制定投票选出。然后在讨论课题的课程中,每位同学要?一些近期作品,然后有主题的做一个十分钟的发言和集体讨论。
在这不停的讨论中,我的体会是对于艺术的认知不断加深并且开始主助的探究和思考。在?有质疑提问声音的时候,自己也会在做作品的同时向自己发问。
国内可能总是对美国当代艺术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一种误解,会认为视觉艺术只要让观者看就好了,过分解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
可是,倘若一种视觉艺术语言可以让观者一目了然不不仅索然无昧更是肤浅至极。视觉艺术,首先展现的应是艺术性的一种视觉的体验,是要有吸引力的。‘‘直白"必然是折损这种体验的。
当观众被一种艺术形式所吸引并伴有疑惑,这时则需要艺术家的解惑, 观者将会在视觉语言外体会另一种概念并对眼前的作品产生一种与之前加深或相反的二次体验。
这只是我所例举当代艺木中的一个分支点,也有创作者与观者完全割离开的另外一种模式。不过无论是哪种模式,只”看",?有讨论和思考,必然是失政的。我不知道那样的‘‘艺术"形式,除了技木还能剩下什么?毕竟艺术教育应是一种认知了解世界的媒介而不应止于了解艺术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