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爱必学!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爱必学 > 新闻资讯 > 兴趣爱好 >  音乐节奏感训练的三种有效模式

音乐节奏感训练的三种有效模式

来源:爱必学

2021-10-08 18:52:47|已浏览:108次

1.语言辅助

语言和音乐的联系是多方面的。语言的结构以及朗诵的节奏和音乐息息相关,这在歌曲体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音乐的基本节奏往往源自于歌词的朗诵节奏,而乐句、乐段、曲式的结构也要依据歌词的句法、段落和整体结构。语气、语调、情感也是沟通语言与音乐联系的基本因素。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的杰出贡献之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常常利用姓名、地名、动物名和孩子们熟悉的其它名称作为素材进行节奏朗诵。在汉语里这些名称大多由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构成,这恰好组成了最基本的节奏型。

在掌握基本节奏型的基础上,可用谚语、成语和儿歌、童谣、诗词的朗诵进行节奏训练,在适当的时机,还可以结合声势引入多声部节奏练习,使节奏感知从横向往纵向扩展。

2.肢体律动

音乐教育实践中,利用肢体运动进行节奏感培养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J.Dal-croze,1865~1950)创建的体态律动学。为了在音响运动和身体运动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达尔克罗兹设计了大量的节奏运动基本练习项目。

(1)肌肉放松和呼吸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自然状态下的放松。使学生平躺在地板上,自然地呼吸,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然后随着自然的呼吸节奏收缩某一肢体,而其他部位则完全放松,在练习过程中须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引导学生体验有韵律的呼吸节奏。

(2)拍和重音。教师拍鼓或演奏钢琴,学生在稳定的拍子中行走,并用脚踏出每小节出现的节拍重音,以此训练学生辨别强拍和弱拍的能力。教师突然地发出一个指令“变”,学生必须迅速终止表现重音的动作,立即变成无重音的行走。或者,根据教师的指令,学生迅速将原来用踏脚表示重音的活动变为用拍手强调重音。

(3)通过肌肉感觉获得节奏概念。对肌肉紧张度的感觉,是随着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而变化的。要让学生认识到动作的持续时间和幅度与所使用的力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训练学生根据动作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调控肌肉活动,根据动作的空间量控制肌肉收缩的强度和速度。

(4)协调自发力和控制力的练习。培养学生“突然地”运动身体,和“逐渐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音乐节奏是由运动和运动的抑制构成的。造成节奏误差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肌肉对大脑指令的反应过快或过慢,在转换动作时不能及时控制肌肉运动,或控制急促而忽略了对肌肉运动的抑制而造成的。练习时学生要能够根据教师指令,及时、准确地改变运动的幅度、运动的方向和动作的类型。

(5)发展节奏运动想象力的练习。当学生能够用身体体验和表现节奏运动之后,进而要求他们安静下来,想象原来的节奏运动,巩固节奏运动在大脑中的印象,促进节奏想象的发展。

(6)准确时值的练习。学生可以自由地为各种时值设计相应的身体动作,但要做到动作的能量、时间量和空间量的和谐统一。例如:四分音符――向前迈一步;二分音符――迈一步后屈膝一次;全音符――迈一步后屈膝三次等。此练习要求学生用动作准确地表现时值,逐渐在大脑中形成准确的时值概念。

(7)肢体的分离性配合练习。这项练习只有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节奏运动训练之后才可进行。旨在训练学生不同肢体协调地进行分离运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一只手表示渐强,另一只手表示弱;或不同的肢体部位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时值的划分等。

以上训练不是与音乐节奏关系简单对应的、机械的计时活动,而是一种审美活动,要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音乐节奏内在的张与驰,体现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律动感。

3.节奏读法

除了有节奏的身体运动、语言朗诵以外,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还经常运用各种念声音节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所谓念声音节,就是一些不具备常规语义的音节,在节奏训练时用来代表各种音符的时值,按照音符的时值来念唱音节。这样节奏时值就具有了可读性,改变了通常音乐教学中只有在结合音高以后才能听到时值的情况。

相关阅读:

MAX-Camp | 北京?艺术音乐主题研学营,满足十一假期的所有期待!

文末福利!!!如果您的孩子想要学习声乐、钢琴、美术等艺术课程,那么不妨联系一下我们美行思远少儿艺术在线老师,领取一下免费试听课哦!!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