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爱必学!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爱必学 > 新闻资讯 > 兴趣爱好 >  合唱行为中体验审美价值取向

合唱行为中体验审美价值取向

来源:爱必学

2021-11-01 17:18:28|已浏览:106次

一、体验合唱指导者的审美价值取向

合唱的行为过程可大致分为选材、准备、排练和演出四个阶段。在选材和准备上,合唱参与者感受的是合唱指导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作品的选择无不受指导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合唱指导者的审美选择,将影响合唱参与者的审美追求与体验,格调高雅、情趣高尚、生动韵味的作品将提高合唱参与者的审美趣味与能力。

比如说选择演唱已经远离我们这个时代的亨德尔的合唱曲 《哈利路亚》 (选自轻唱剧 《弥赛亚》),就体现着合唱指导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崇高、豪情、壮丽。轻唱剧 《弥赛亚》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从表面上看是宗教色彩的,但从它的思想内涵来看,它塑造的是充满英雄史诗气魄的和具有戏剧性力量的人民群众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8世纪英国人民的民主意向。演唱这样一首远离当今时代的作品,同样也能激起今天的人们对崇高、美好这样一种古今中外人们所共同的审美价值的向往。通过演唱体验这首作品,往昔人类乐观、进取、豪迈、自信的心理状态便在当今学生的心里鲜活起来,使学生对合唱艺术在这个时代的位置有所领悟,也对合唱艺术在表现人类情感的特殊魅力方面有所体验。所以说,合唱指导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将直接对合唱参与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影响。

二、体验作曲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合唱从排练直到最后的演出,可以说是体验作曲家审美价值取向的再现和展开。作曲家的作品是作曲家审美体验与审美价值取向的符号化形式。音乐作品之所以能保留传唱至今,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当时世界的精神状态和作曲家的审美情感与审美价值取向,还在于它也体现了属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及审美价值取向。

比如说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 1939年中国人民抗战最危难的时候创作的,这部作品在当时鼓舞了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就这部作品的精神层面来说,它的内涵深刻与精神气象的博大坚强,无不与冼星海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有关。冼星海最欣赏的是雄伟、壮阔、崇高等反映主体精神美的艺术作品,最喜欢表现的是人民的生命状态与理想追求。在这种审美理想及审美价值取向的作用下,冼星海拒绝了国民党政府及某些资本家让他写迎合世俗趣味的音乐作品,虽然自己失去了丰厚的报酬,却为中国增加了艺术精品。这部抗战时期的作品,我们现代人依然在唱,是因为它表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博大、雄浑、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象,这种精神气象正是我们现代中国人要不断继承和发扬的。每一个中国人在演唱这部作品时,他的精神不仅能通过作品与作曲家同呼吸共命运,还能体验作曲家的精神气象、审美追求,体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伟大作品反映出来的伟大精神。

三、体验合唱审美价值取向的传播

合唱训练演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传播必然带有传播者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判断。合唱的表演者,一方面把经过选择了的和体验过的合唱作品呈现给听众,使听众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使听众体验到了他们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价值取向。这种审美价值取向传播十分深远,影响面也十分广泛。在合唱演出中,传播者也会体验到听众对他们的审美选择、审美体验的认同,这是一种审美价值取向的互动过程。合唱表演者从听众的掌声、评论中,都可以体验到合唱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听众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取向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使得传播者、听众共同营造了一种审美氛围,当这种审美氛围不断扩大,必将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对美的追求与探索,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 “按照美的规律”构建、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就是审美价值取向的本质目的。

相关阅读:

从合唱的角度谈审美价值取向

文末福利!!!如果您的孩子想要学习声乐、钢琴、美术等艺术课程,那么不妨联系一下我们美行思远少儿艺术在线老师,领取一下免费试听课哦!!


让孩子们的成长与世界同步 400-6688-773
商务合作:pub@mxsy.cn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